杰克JACK,C6包縫機,伺服電機
美國通貨膨脹非常嚴重,并且勞工嚴重短缺,這兩個方面的原因疊加,使得美國在采購中希望找到價格更便宜的市場,比如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下訂單。表面上看是中美貿易脫鉤,實質上是一種市場行為。在談到對于未來的預期,曹先生認為,會經歷“一個很漫長的冬天”。
美國3月零售銷售超預期放緩
美國3月零售銷售連續第二個月下降。這表明,隨著通脹持續以及借貸成本上升,美國的家庭支出正在降溫。
美國商務部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零售銷售環比下降1%,市場預期為下降0.4%。同時,2月數據被從-0.4%上修為-0.2%。同比來看,當月零售額僅增長2.9%,為2020年6月以來的最低增速。
3月零售額的下滑是在機動車及零部件、電子產品、家用電器以及大型綜合超市的銷售額萎縮的背景下出現的。不過數據顯示,其中的食品飲料店的銷售額只是略有下降。
這些數據進一步表明,隨著金融環境收緊以及通脹持續,家庭支出和整體經濟的勢頭正在放緩。
在利率上升的背景下,購物者減少了對諸如汽車、家具和電器等商品的購買。
一些美國人開始勒緊腰帶以維持生計。美國銀行上周公布的另一項數據顯示,由于工資增長放緩、退稅減少以及疫情期間福利的結束對支出造成壓力,上個月信用卡和借記卡的使用率下降至兩年來的最低水平。亞洲3月發往美國
集裝箱運量同比減31.5%
美國消費疲軟、零售業仍面臨庫存壓力。
據日經中文網4月17日報道,美國調查公司笛卡爾數據公司(DescartesDatamyne)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亞洲發往美國的海上集裝箱運輸量為121萬7509個(按20英尺集裝箱計算),同比減少31.5%。降幅較2月(29%)有所擴大。
家具類、玩具、體育用具和鞋類等的運輸量減少一半,貨物運輸持續停滯。
某大型集裝箱船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感覺貨物量減少,競爭日趨激化”。按產品類別來看,運輸量最大的家具類產品同比下降47%,拉低了整體水平。
除了長期持續的通貨膨脹導致消費者心理惡化,住宅市場的不確定性等也導致家具類的需求陷入低迷。此外,各零售企業此前積累的庫存也未消化,玩具·體育用具和鞋類減少49%,服裝減少40%,均維持大幅減少。此外,塑料(減少30%)等材料和零部件類的貨物降幅也比上月擴大。
笛卡爾的報告指出,3月份家具類、玩具、體育用具和鞋類等的運輸量減少近半,亞洲十個國家和地區運往美國的集裝箱量全部低于去年同期,其中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中國同比減少4成,東南亞國家也大幅萎縮,其中越南同比減少31%、泰國減少32%。
同比下跌32%
作為美國西海岸最繁忙的樞紐門戶,洛杉磯港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呈疲軟狀態。港口官員表示,受懸而未決的勞資談判及高利率影響,港口吞吐量跌幅較大。
根據最新數據,洛杉磯港口3月份處理了超62萬標箱,其中進口不足32萬標箱,與有史以來最繁忙的2022年同期相比,約減少了35%;出口箱量略高于9.8萬,同比下降12%;空箱數量略低于20.5萬標箱,與2022年3月相比,幾乎下降了42%。
洛杉磯港 CEO Gene Seroka在4月12日的會議上表示,今年第一季度,港口共處理了約184萬標箱,但與2022年同期相比,下跌了32%。這種下跌現象主要是港口勞資談判和高利率造成的。
他說:“首先,西海岸勞工合同談判引發廣泛關注。第二,在整個市場中,高利率和生活成本上升繼續影響可自由支配的支出。盡管3月消費物價指數低于預期,但通貨膨脹現已連續九個月下降。然而,零售商仍在承擔高庫存的倉儲成本,所以他們不再進口更多商品。”
雖然港口第一季度的表現不佳,但他預計在未來幾個月,港口將迎來航運旺季,第三季度貨運量將有所增長。
“經濟狀況大大減緩了第一季度的全球貿易,然而我們開始看到一些改善的跡象,包括連續九個月的通貨膨脹下降。雖然3月份的貨運量低于去年這個時期,但早期的數據和每月的增長表明第三季度會有適度的增長。”
3月份洛杉磯港進口集裝箱數量環比增長28%,Gene Seroka預計4月份該港吞吐量將上漲到70萬標箱。
長榮海運總經理:
此前,長榮海運總經理謝惠全也表示第3季度旺季仍可期待。
日前,長榮海運舉行法說會,該公司總經理謝惠全用一首詩預測了2023年的海運市場走勢。
“俄烏戰事一年余,全球景氣陷低迷,無奈等待戰火熄,咬牙挺住冷風襲。”他認為,2023年上半年海運市場景氣疲弱,但第二季度將好于第一季度,市場明顯反彈要等到第三季度旺季的到來。
謝惠全進一步解釋說,2023年上半年,海運市場景氣度整體比較疲弱,隨著貨量的回升,預期第二季度會優于第一季度。到了下半年,去庫存將見底,再加上第三季度傳統運輸旺季的到來,整體海運景氣度會持續反彈。
謝惠全表示,2023年第一季度運價處于低點,第二季度會逐步回升,第三季度上漲,第四季度回穩,運價不會像此前一樣大起大落,競爭力強的公司仍然有獲利的機會。
他還預測說,俄烏戰爭一旦結束,將進一步加速海運景氣復蘇,因此對2023年的市場持審慎但不悲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