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釘扣機剪線后線頭忽長忽短,剪線凸輪已調遲,還有什么地方可以調整
,刀是否不鋒利了,沒有。
1、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2、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
中國經濟朝什么方向發展?通過什么體制發展?靠誰發展?
這三句話,對廣大市場主體來說,既是“定心丸”,也是航標。
三句話之間,也就是高質量發展與市場經濟體制、億萬人民的創造力之間,是何關系?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截至2022年9月底,中國的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已經超過1.57億,其中私營企業4740.8萬戶,個體工商戶1.1億戶。
但如果問一個問題,私營企業和個體戶算不算高質量發展?估計很多人會有疑慮。在他們看來,高質量發展應該和發明專利、高大上的產業、高精尖的研發、國之重器的“大家伙”聯系在一起。個體私營中小微哪有多少高質量發展?相反,他們倒是存在著不少這樣那樣的不符合高質量要求的行為,需要校正。
我在《高質量發展與低門檻創業可否同行?》中談到過這個問題。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過程,和“放低門檻,激發創業活力”并不矛盾。我擔心,很多人片面理解“高質量發展”,動輒就把民營的、中小微的市場主體當成“低端、低素質”加以整肅與限制。
能解決卡脖子的科技問題,當然是高質量發展。但大量和衣食住行人間煙火相關的地方也有高質量發展。在我看來,能把一個街邊店、小餐館做出口碑,雖然規模不大,也是高質量發展。更何況一碗面,一杯咖啡和奶茶,都能做出很大的產業。國外有做包的,做飲料的,做成了世界100大品牌。在中國,做粽子的五芳齋,做饅頭的巴比饅頭,做冷凍水餃的三全,做鴨子的周黑鴨,這樣的上市公司多了去了。
中國是人口大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方面的,這是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因此,對一切有市場需求、旨在更好滿足市場需求的創業行為,都應大力支持。即使初創時粗糙一些,不那么“高”,也要善意幫扶,要相信市場的力量會倒逼他們走向高質量,要相信也有很多創業者從第一天起就堅持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
其實,即使按照在行業里數一數二的高標準來評判,也能發現,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完全可以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標桿。自2016年至今,工信部在全國范圍內共遴選了六批次848家單項冠軍企業,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例如在2018年160家入選企業中,民企占了3/4。不少國之重器是央企國企唱主角,但大量零部件則來自民企。
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莊聰生說,目前全國65%左右的發明專利、70%左右的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都來自民營企業。他們正是高質量發展的踐行者。
最近一兩周我在調研中,去了浙江臺州多家工業縫紉機企業,去了福建晉江的潯興拉鏈公司。一般人會覺得,做縫紉機的,做3毛錢一根的拉鏈的,好像沒什么高技術含量,和高質量發展不太相關。我也如此。但調研后,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臺州的市場主體超過70萬,民營占99.5%。10月10日到12日,我和上海市縫紉機研究所在這里調研。
不少人對縫紉機的印象還是手搖式、腳踏式的家用機。現在服裝基本都在工廠生產,所以是工業縫紉機的時代。
有服裝就有縫制,就需要縫紉機。箱包、家具、皮革、汽車內飾、航空等領域,也離不開縫紉機。
臺州是“中國縫制設備制造之都”,也是全球最大的縫制設備生產和出口基地。全國縫制設備行業10強,臺州占6席。
縫紉機聽起來普通,但并不簡單。高端工業縫紉機每分鐘的轉速,長時間保持在高達6000轉以上,是汽車發動機通常轉速的兩倍。一臺縫紉機有幾百上千個零部件,精度要求極高,例如高端縫紉機機殼中的挑線桿槽與豎向軸孔的對稱度要保證在0.05毫米以內,只有每個面、每個孔、每個槽的加工都做到無懈可擊,才能保證細小的針和線在多個運動軸的驅動下,能絲毫不差地精工密縫。
臺州的工業縫紉機,發端于上世紀70年代。臺州人有外出補鞋謀生的傳統,用手工補,活比較粗糙,天冷時手工穿針引線很辛苦。1972年,16歲的臺州路橋人陳曉青(通宇集團創始人)在谷倉里偷偷地用手工制作補鞋機。補鞋機有旋梭(擺梭)、機針、也用到縫線,所以也屬于縫紉機。1975年他開始做縫紉機零件,1983年創辦了黃巖縣聯合縫紉機廠,最早做中速三線包縫機,1994年又做了高速平縫機,這臺機器是陳曉青通過香港朋友從日本帶回樣機,圖紙是請上海市縫紉機研究所王釗明幫忙測繪的。
和陳曉青同時代的創業者,還有椒江區下陳鎮人管康仁。他也是用手工敲打出補鞋機,很快就把自家和鄰居家的破鞋全部修好了。1977年,他發現包邊機賣得很好,托人在蘭州市憑票買了一臺簡易包邊機仿制,但這次手工敲打沒有成功。1979年,他家的“蝴蝶牌”縫紉機有個零件壞了,他坐了一晝夜輪船到上海,在金陵東路一家縫紉機零件商店才買到。回到臺州,他拿出所有積蓄,到路橋市場買了一臺舊鉆床、一臺舊儀表機床,和幾個好友在20平米家中辦了個小作坊,生產縫紉機零件。這個小作坊慢慢壯大,里面后來分叉出了多家縫紉機廠。
上世紀80年代,一批集體性質的縫紉機企業興起,如椒江第一工業縫紉機廠,第二、第三、第四工業縫紉機廠等。
上世紀90年代,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中捷1992年成立,寶石1993年成立(后被上工申貝收購),杰克1995年成立,匯寶1997年成立,寶宇1999年成立。大名鼎鼎的飛躍則是1992年由椒江第二工業縫紉機廠改制而成,其創始人邱繼寶2000年12月11日參加了朱镕基召開的民企座談會。朱镕基說,飛躍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從零開始,發展到現在的規模,以高新技術引導,改造縫紉機這個傳統行業,很了不起,每一個傳統行業都可以經過高新技術改造,脫穎而出。他還風趣地說:“你邱繼寶是個‘寶貝’,是個‘國寶’。”
1990年代,臺州已形成工業縫紉機的產業集群,大大小小的上下游和整機企業有數千家。
進入21世紀,臺州工業縫紉機再上新臺階。創立于2007年的富聯和迄今扎根中國18年、聚焦智能吊掛的衣拿智能,代表了臺州縫制機械行業的新力量。杰克則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抄底收購了德國的拓卡、奔馬,2017年和2018年又收購了意大利的邁卡、威比瑪。它們都是縫紉機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今天,杰克已是全球縫制設備行業的龍頭,并從設備制造商向成套智聯服務商轉型,從造產品到造生態,成為面輔料倉儲、智能驗布、智能裁剪、吊掛縫紉、后道分揀、成品倉儲等服裝智造全流程,以及MES、WMS、APS等軟硬件為一體的服裝智能制造成套解決方案服務商。(注:MES為制造執行系統,WMS為倉儲管理系統,APS為高級計劃與排程)
我常說,中國行行業業都有“華為”。杰克就是工業縫紉機領域的“華為”。
這樣的企業在臺州還有不少。比如和杰克同為制造業國家級單向冠軍的雙環傳動,它是齒輪行業領軍企業,能定制生產上萬種各色齒輪,其為新能源汽車生產的減速箱齒輪,齒面平整度不超過2微米,相當于頭發絲的1/20。
從幾十年前的陳曉青、管康仁的手工敲打,到今天高度自動化、精益化、數字化的杰克股份、雙環傳動,在同一塊土地上,創業精神依舊,高質量發展也水到渠成。
10月21日,我來到晉江市深滬鎮的潯興拉鏈總部調研。深滬鎮緊臨臺灣海峽,有“峙海金獅”之稱。
我曾經寫過《一只打火機里的中國制造》,知道要把再普通的一件產品做好,做上幾十年,都很不尋常。就以拉鏈來說,涉及10多個大的環節,130多道工序,遠比一般想象的復雜。
潯興信息部負責人林宇說,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服裝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個性化,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每件衣服是獨一無二的,導致服裝產品無限多樣化,“小單快反”成為常態。
所謂小單快反,就是服裝廠先小批量生產不同款式的產品,做市場測試,再通過終端數據反饋,對有前景的“爆款”快速返單。這樣增強了適銷率,減少了庫存風險,但對整個產業鏈帶來了根本性的影響。
“以前服裝企業的營銷都是訂貨會模式,一個季度開一次訂貨會,各地經銷商來訂貨。他們的訂單加在一起是一個大數,然后分解給各種供應商,那時我們一個拉鏈車間,兩三周、一個月接一家企業的一筆訂單,可能是幾十萬條拉鏈。現在他們是怎么下單的呢?最極致的小單快反,一天給你下幾百條訂單,每個訂單只有幾百個拉鏈,貨值可能只有一兩百、兩三百塊錢。訂單就像股票行情一樣,一會跳一下,頻繁變動,而且都是實時的。產品越來越細,出貨頻率越來越快,對交付的時間要求越來越緊,比如有的跨境電商要求我們做到T+3,今天下單,三天就送過去。這對我們的原料、模具、機器參數調節、生產、計劃、倉儲物流的要求都和過去不一樣了。對工人的挑戰也很大,原來他習慣做幾種產品,色彩也只有幾種,現在五顏六色不停變,無論生產還是檢測都很辛苦。如果我們不提前備好半成品,備好接近成品的東西,三天交貨根本不可能。如果生產還靠人去跟蹤協調,整個車間就像一鍋粥一樣亂。”
“怎么辦?我們自己要全流程推動自動化、數字化,我們和服裝企業的數據也要打通。他們的C端門店、總部的大數據部門和我們要三方協同,這樣我們才能實時了解消費者喜歡什么,才能有計劃地備料。由于成衣生產走上了小單快反,面料、紐扣、拉鏈、運輸,上上下下都要全部協同起來。”
現在你可以想象一個理想圖景,當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購買產品,數據都實時匯總到服裝企業的大腦里,這個大腦做出智能決策,其訂單系統直接聯系到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計劃系統,再從他們的大腦里傳遞給他們需要的相關方。
這不是計劃經濟,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的頭腦能預測到消費者隨時隨地的動態變化。這是市場經濟下,由數字化牽引的,全鏈條、全流程、快速反應的生態。
“我們有1萬家客戶,如果將來都這樣下訂單,靠車間里坐的密密麻麻的人,怎么可能應付呢?所以只能走向數字化、智能化。”
這里不具體展開每個環節中的數字化措施,單說一下效果。十幾年前,潯興福建公司有6000名員工,年收入6至7億元,現在3000人,年收入13億。且訂單比過去復雜很多。在潯興,上至董事長下至每個工人,都通過集成在企業微信中的各種數字化程序,查訂單、查進度、查計件工資的收入、查庫存和在途進展,等等。
還有一點印象頗深,就是上下游協作。潯興拉鏈30%的產品出口,遇到加急單就要走空運。今年航運成本同比上漲至少20%。所以潯興將8家空運承運商拉進企業微信的架構中,業務員一有需求,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家一家打電話問價,而是直接發起單子,讓承運商“搶單”報價。這樣價格更加公平,也杜絕了人為因素的干擾。
在信息化、數字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中,中國制造正在深刻地嬗變。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經濟的規模有巨大增長,而在無數我們司空見慣的產品與服務背后,也有著質的飛躍。
其實,只要想到中國在N多的產品領域都做到了世界第一,想到中國市場的動態復雜性,就不難理解,這背后有著大量的科技、網絡、管理創新的支持。中國大市場上的無數創造,就是最好的商學院案例。而且我發現,在很多領域,中國企業已經找不到國外的標桿,他們的成就不是模仿出來的,而是自己去摸索,自己成為世界的標桿。
上周我還去過深圳的百果園,通俗說就是賣水果的,但了解下來,從水果采購、種植支持、采后保鮮、物流倉儲、標準分級、營銷拓展、品牌運營、門店零售、信息科技、金融資本、科研教育,其實是一家高度數字化的大型連鎖企業和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店倉網絡體系。他們在國內外布局了200多個特約供貨基地,線下門店超過5000家。他們在全產業鏈上發力,包括對好的土壤環境的掌控。顧客看得見的是門店,背后是長期的全產業鏈的價值沉淀。
今年春季的上海疫情,80%的百果園門店都關了,但20%的門店的銷售額相比過去增長了100%,這就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線下做專、線上做寬”的新模式帶來的效果。
從浙江臺州,到福建晉江,到深圳,我所接觸的這些企業家,沒有一個有背景的,都是白手起家的。
什么叫高質量發展?什么是創造偉力?這就是。
當下的經濟的確很難。但我所見的這些,如杰克股份,如潯興拉鏈,如百果園,都在逆勢增長。而且我了解到,現在銀行給有些上市公司的貸款利率已經低到3點多,同時地方政府為支持企業投資,還會貼息。一位董事長對我說:“只要你想干,貸款幾乎沒有利息。”
對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的市場主體,政府是支持的,甚至可以說是迫切支持的。
一代民企翹楚盧作孚先生的話放在今天仍然適用:“中國人才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人才能從無錢、無人、無事的局面中,創造出有錢、有人、有事的局面;第二類人才能將有錢、有人、有事局面經營好;第三類人才能在有錢、有人、有事的局面里,成為一個好人。現在亟須培養出第一類人才,這樣才能不斷產生第二第三類人才,從而增強我們國家的實力。”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已經開始,作為第一類人才的企業家,不嫌其多,只嫌其少。
實干方能興邦。我們沒有時間耽擱。在中國經濟艱難前行、創新求進的時刻,我們需要凝聚力量,為價值創造者們不停加油。
中國經濟的創造偉力,就在身邊。高質量發展之路,就在腳下這片市場經濟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