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縫機在縫制行業的使用量上是僅次于平縫機的第二大機種。1859年,美國古得斯(Goods)和米勒(Miller)發明了501單線包邊線跡(圖1)縫紉機,采用一根機針和兩根叉針配合而成(圖2)。1860年,雅果布·施坦納(Jacob Steiner)發明了502雙線包邊線跡縫紉機,至1897年,約瑟夫·美羅(Joseph Merrow)發明了三線包縫線跡的縫紉機,這樣包縫機的成縫研制基本定型,美羅的產品至今仍處于行業頂級水平。
圖片
(圖1).jpg (24.03 KB, 下載次數: 97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7 14:41 上傳
(圖1)
圖片
(圖2).jpg (32.95 KB, 下載次數: 9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7 14:41 上傳
(圖2)
大約在1890年后,美國友寧公司生產出機針垂直于針板平面的15400型第一代三線包縫機(圖3)。第二代包縫機出現在1915年前后,是美國勝家公司生產的81型(圖4),第三代產生于二戰期間,也是由勝家公司研制成功的全自動潤滑型,在包縫機技術發展上是一大飛躍。以后的幾代產品在主要結構上沒有明顯創新,只不過添加了上下同步送料、自動剪線、吸塵等電控、氣動裝置。
圖片
(圖3).jpg (38.44 KB, 下載次數: 93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7 14:41 上傳
(圖3)
圖片
(圖4).jpg (39.87 KB, 下載次數: 107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7 14:41 上傳
(圖4)
包縫機體型簡潔、結構緊湊,修理復雜系數在2 ~ 2.5之間,有關它的常規調試標準在產品技術資料上都有說明,這里不加以贅述。
本文旨在結合自己實踐中遇到的具體情況,從幾大成縫機構入手,講一些非常規性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大家分享經驗,共同進步。
1
針桿刺料
先從針桿刺料說起,包縫機的針桿不同于平縫機,它為了滿足成縫要求,下降時是傾斜的,一般向后傾斜20 ~ 23度(圖5)。美羅公司的第一代產品60型機種機針是圓弧形的就是這個思路,因為如果不傾斜,則彎針傾斜的角度必須大才能滿足成縫條件,這樣彎針的運動空間必須加大,導致機殼無效空間變大,所以這種設計只在第一代包縫機上出現過,以后就再也沒有使用過。
圖片
(圖5).jpg (26.72 KB, 下載次數: 99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7 14:41 上傳
(圖5)
第二代包縫機結構簡單,沒有自動潤滑系統,速度不能大幅度提高,但它有一個后來的包縫機沒有的優點,就是它的針桿行程是可調的,方便維修。這個機構最重要的調整是針桿高度,一般不同的機器說明書上都有各自的標準,這里要說的是在實際作業中大家都會遇到的四線包縫機在左針線已調得很緊的情形下,表面上看線跡也很美觀正常,但用手扒開兩層面料后感覺機針線仍收得不緊。碰到這種現象,除了檢查下彎針的問題,最主要的是把針桿稍許向上提升一點點,這樣情況就會大有好轉。
維修機器時我的體會是針桿寧高勿低,比如說使用相同的機針,有的機器縫制后有針洞,有的正常,這就與針桿高低有關。
2
挑線機構
再來說挑線機構,彎針挑線簡單明了,不重點講述,主要說說機針線挑線。因為筆者在實踐中發現機針線挑線的調節對出空線辮很關鍵,雖然說空線辮和針板小舌、壓腳、主送料牙、彎針與機針的位置都有一定的關聯,本文在假設面料上作業正常,沒有跳針斷線的前提下,無法正常出空線辮。
遇到這種情形,不必調節或更換任何零件,只要調整挑線桿,在機針從最低點回升時,挑線桿恰好開始向里(遠離操作者方向)打線,也就是讓機針從最低點向上運動到離開針板平面時,針孔至上過線孔這一段的線都是筆直的,這樣的話就算針板小舌不理想,空線跡出來也很自然順暢。對于五線包縫機上的鏈式線辮不正常的情況也可參照這個原理解決。
3
送料機構
至于送料機構,大部分的包縫機送料和抬牙凸輪在主軸上都有定位平面,也就是說送料軌跡是固定的,凡是維修工或者操作工都會發現包縫作業時在同樣的面料上不同的部位——橫絲、直絲、斜絲,縫制出來的實際效果是不一樣的,尤其在凸形和凹形部位區別更明顯,遇到縫制質量要求高的情況,對機修人員是一種考驗。
筆者在三十多年的維修生涯中,發現兄弟有一款包縫機設計得較好,它牙架旁邊的凸輪可以調節,稍微改變一個凸輪位置可以達到在不同部位縫制出成品基本相同的效果。
這里順便把壓料和切刀機構簡單講一下,因為這兩個機構也直接影響送料,一般情況下壓腳在不碰機針和上刀的前提下盡量靠前裝,遇到較厚的面料時壓腳調成前低后高,這樣有利于進料。還有壓腳小舌的寬窄長短和針板小舌一樣對于縫制不同的面料很有關系,壓腳前端的壓線片對出空線辮至關重要,不要隨意拆掉。至于切刀,上刀宜高不宜低,特別在縫制厚料時,上刀的高低也會影響送料的順暢與否。
4
勾線機構
最后講一下勾線機構,上下彎針的標準位置一般修理者都一清二楚,這里不加贅述。現在包縫機發展蓬勃,機型眾多,彎針也五花八門,但就我維修過的眾多機型而言,以前雙工GN6型(圖6)的彎針設計對維修來說最便捷,因為它的上下彎針的高度及角度調節范圍廣,特別是上彎針搖桿外置式及導套偏心式設計,使維修方便快捷,對于厚薄面料的適應性廣。下彎針的偏轉角度對縫制影響很大,個人經驗是上下彎針分別運動的弧形曲線(圖7)軌跡相交時的夾角太小不利于出線辮,太大容易跳針。
圖片
(圖6)
現在市場上的包縫機下彎針角度基本上不可調節,可惜隨著上縫四廠的停產GN6也慢慢退出了縫制舞臺,現在國內都在仿制臺灣款及日本款,其實如果把GN6的有關零部件優化一下,油底盤改進一下,讓機器減少機械磨損,增加密封性能,它是完全可以和進口產品競爭的。
圖片
(圖7).jpg (38.79 KB, 下載次數: 98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7 14:41 上傳
(圖7)
記得當年做針織的六角帽,除了兄弟EF4型(圖8)外,其它著名的國外品牌都敵不過GN6,就拿后來合作研發的GN7(圖9)來說,市場受歡迎程度遠不如GN6。還有對于一些三線包縫要求布邊下卷的縫制,我們常常會發現針板小舌磨窄后直料邊緣卷得完美,而橫向的布邊往往下卷不理想。遇到這種情況,我的經驗是把上下彎針的相遇點(圖10)右移少許,同時減少上彎針的伸出量,增加上彎針的高度,這樣會很好地滿足縫制要求。
圖片
(圖8).jpg (37.01 KB, 下載次數: 95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7 14:41 上傳
(圖8)
圖片
(圖9)
圖片
(圖10).jpg (29.21 KB, 下載次數: 10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7 14:41 上傳
(圖10)
|